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导弹及其他武器系统
    刘丙杰, 陈联伟, 林雨洁, 孙哲, 陈耀
    中国航天. 2024, 0(12): 59-65.
    基于公开资料分析美国导弹防御系统(MDS)“下一代拦截弹”(NGI)研制的背景及最新进展,阐释NGI姿轨控,高精度目标探测识别,多拦截器协同制导控制,可选择二、三级火箭助推器,复杂条件下数据传输通信及数字工程发展战略支撑等关键技术,并分析其作战能力。
  • 导弹及其他武器系统
    赵迪, 孙璞, 王叶茵
    中国航天. 2024, 0(9): 48-55.
    随着世界军事强国对各类无人化作战平台的研究日趋深入,无人系统正逐步走向战场,这无疑对未来战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无人作战平台为核心的无人作战系统具备高智能性和较强的生存力,可重复执行高风险作战任务,正在快速成长为一支强大的战场作战力量,倍受各国军队关注。通过对各国无人化作战平台发展的系统剖析,分析无人作战关键技术和未来无人化作战典型应用,寻找未来无人化作战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无人作战体系发展与无人作战平台的研制和技术开发奠定基础。
  • 专题报道
    孙碧娇, 王楠楠
    中国航天. 2024, 0(12): 7-13.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机构公开发布2024年“全球商业遥感排行榜”,成为全球商业遥感领域热议的焦点。阐述了该排行榜的编制与发布背景,介绍了排行榜的评比方法、评比结果与奖牌分布情况,并与2021年“全球商业卫星成像能力奖牌榜”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2024年排行榜的评比结果,并就如何推动我国商业遥感产业和能力发展提出启示建议。
  • 肖振, 姬瑞雪, 陈安宏, 齐征, 赤丰华, 李磊
    中国航天. 2024, 0(11): 21-31.
    由于其特殊的高度和自然环境,临近空间成为联结空与天之间的桥梁,其战略地位和应用价值被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和利用。目前,各国发展的临近空间飞行器主要分为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和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两大类,围绕产业发展重点介绍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具有良好的长期驻留能力和独特的工作高度,在侦察监视、预警探测、通信中继、国土资源观测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发展前景。概述了以平流层飞艇、高空气球、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为代表的三种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的概念,对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为临近空间低速飞行器的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陆晓磊, 李红光, 李新军, 特日格乐, 耿嘉, 贺小艳
    中国航天. 2024, 0(11): 6-20.
    围绕如何开发和利用临近空间展开探讨,首先介绍了临近空间的界定、特点及挑战、开发意义;接着分析了跨越临近空间进入太空的技术难点,以及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挑战;随后详述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分为高速投送应用如高超声速飞机与导弹,低速飞行器如高空气球、平流层飞艇、超长航时无人机;最后对临近空间飞行器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指出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是天地往返的终极追求,高效组合动力是高超声速技术关键,减重降耗是低动态飞行器实用化必由之路。
  • 专题报道:太阳能电站技术进展研究
    郭哲俊, 吴敏, 施祥蕾, 吴庆, 李文超, 张恩杰
    中国航天. 2024, 0(9): 42-47.
    针对未来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轻质的薄膜太阳电池及柔性太阳电池阵设计与研究将是提高和实现轻量化、高性能发电能力的重要解决手段。通过开发一种复合衬底结构及其一体化工艺方法将薄膜砷化镓太阳电池的衬底厚度降低至15μm,薄膜太阳电池整体面密度低至95g/m2,并开展了电池电性能测试及疲劳测试。此外,面向空间太阳能电站工程化应用,开展了空间高压大功率薄膜太阳电池阵的电池电路设计与分析,为后续全柔性太阳电池阵在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博闻航天
    刘洁, 丁天姝
    中国航天. 2025, 0(2): 53-60.
    对2024年全球航天器发射情况进行了总结:2024 年全球共发射2867个航天器(2821个成功入轨),发射质量达1900t,与2023年相比数量减少2%、质量增加40%。美国在航天器研制和发射数量上占比最高,SpaceX公司的“星链”卫星对发射数据影响显著。商业航天器占比86.9%,通信卫星数量最多,遥感卫星数量增长明显,技术验证卫星数量减少。非传统航天国家航天器数量增加,各类型应用卫星呈现新发展趋势,如多国加速星座计划,小卫星受青睐等。但非传统航天企业在政府和军事用户市场占比仅6%。
  • 倪勇, 许军
    中国航天. 2024, 0(11): 32-42.
    在对系留气球、对流层飞艇、平流层飞艇等不同类型浮空器进行分类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浮空器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初步探析了浮空器系统的关键技术,对浮空器未来产业化发展作了展望和建议,可为浮空器技术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专题报道:太阳能电站技术进展研究
    江帆, 侯欣宾
    中国航天. 2024, 0(9): 33-37.
    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远距离高效微波能量传输技术始终是各国科学家聚焦的热点。分析了在国际空间无线电规则框架下,特别是在国际电信联盟的研究体系中,与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和微波能量传输频率使用相关的规则和法规,研究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微波能量传输是否会对其他正常使用微波传输信号的卫星通信造成限制,寻求合法、合理、经济、有效解决空间太阳能发电卫星系统中的频率轨道问题的途径。
  • 专题报道
    王晓慧, 黄河, 董锴, 戴政
    中国航天. 2024, 0(12): 23-30.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带动下,商业火箭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不断涌现并取得显著进展。基于SWOT分析模型,对民营商业火箭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并为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给出对策建议,力求为民营商业火箭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借鉴。
  • 专题报道:太阳能电站技术进展研究
    张国栋, 郇正豪, 郑毅帆, 邵宇川
    中国航天. 2024, 0(9): 7-12.
    随着人类探索太空的不断深入,空间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在空间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新型太阳电池不断涌现。钙钛矿太阳电池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太阳电池,因其出色的光电转换效率、可调带隙、高质量比功率和柔性制造等优势,在空间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空间应用中钙钛矿太阳电池仍面临稳定性的严峻考验,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突破,以提升其在空间环境中的长期可靠性和稳定性,推动钙钛矿太阳电池在空间领域的广泛应用。
  • 空间探测
    王思龙, 梁耀明, 于雪, 薛长斌, 唐玉华
    中国航天. 2025, 0(2): 46-52.
    “嫦娥”七号任务是我国首个月球南极极区探测任务,除了配置有多台套国内科学载荷外,计划还将搭载6台国际合作载荷。在介绍“嫦娥”七号任务拟搭载的国际合作载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其任务国际合作载荷的特点进行专业分析,从组织体系、研制流程、质量保障、计划进度、风险分析与识别等角度,对“嫦娥”七号国际合作载荷效率高,针对性强的管理办法、管理模式展开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作为国际载荷组织管理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为整个任务的顺利推进和载荷工作的圆满成功提供切实的保障与支持。
  • 专题报道
    龙雪丹, 杨开, 王林, 褚洪杰
    中国航天. 2024, 0(12): 31-39.
    2024年10月1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进行了“超重-星舰”的第五次综合飞行试验,任务中首次利用发射架机械臂对“超重”助推级实施捕获,标志着SpaceX在火箭重复使用技术上的又一突破。将对任务执行情况及试飞箭的改进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 专题报道:太阳能电站技术进展研究
    黄立乾, 张东来, 施凯敏
    中国航天. 2024, 0(9): 24-32.
    随着航天器对电源系统功率需求的不断增长,提升母线电压以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已成为技术发展的关键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高压功率变换技术作为构建高压大功率电源系统的核心,在航天电源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综合评述航天器电源系统中高压直流母线DC/DC变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当前高压大功率DC/DC变换器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对现有的高压功率DC/DC变换技术进行了归纳、分类与比较分析,针对各种技术的特定优势,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最后给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旨在为该领域的持续探索提供建议和参考。
  • 专题报道: 国际空间法研究
    段星伊, 刘子珩
    中国航天. 2024, 0(10): 33-40.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临近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兴起,但临近空间的法律地位及各项法律制度还未得到有效确立,其中环境规制的缺乏更会导致各国在临近空间活动中面临不可控的现实风险。无论从短期保障各国现实利益不受损害,还是从长期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维度出发,都有必要尽快对临近空间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加以建立和完善。
  • 专题报道: 国际空间法研究
    杨君琳, 杨静帆
    中国航天. 2024, 0(10): 22-32.
    随着临近空间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临近空间活动日益频繁,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建我国临近空间法律制度的需求日益迫切。在阐述当前临近空间法律地位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欧盟、新西兰等国家或地区的临近空间法律制度实践,结合我国临近空间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构建我国临近空间法律制度的发展目标、构建原则和主要内容。研究建议,构建临近空间法律制度应实现维护临近空间活动秩序、确保临近空间活动安全、促进临近空间开发和利用发展的目标。构建临近空间法律制度应遵循安全为首、创新驱动、统筹协调、内外互动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应完善临近空间主体责任法律制度、飞行器管理法律制度、空域管理法律制度、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涉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建立临近空间的基本制度框架。
  • 专题报道:太阳能电站技术进展研究
    翁昉倞, 刘治钢, 王亚伟, 李明
    中国航天. 2024, 0(9): 13-23.
    超导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降低运行电压,增加传输电流密度,并通过“零电阻”特性有效降低电力损耗,对于解决大功率电力传输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质量和体积要求苛刻的航天器应用更具发展潜力。在论述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设计现状和国内外二代高温超导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高温超导电缆的可行性基础上,梳理了现阶段制约太空超导电能传输的关键技术,明确了需要进一步研究二代材料临界电流、力学性能、磁场性能等重点内容,为后续实用化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牟迪, 何银燕, 闫陈静
    中国航天. 2024, 0(11): 59-67.
    战争形态由信息化形态向智能化形态演进,全域联合、多域协同、体系对抗开始成为大国高端战争主要作战模式。临近空间介于传统航空域与太空域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将成为大国战略竞争和多域联合军事体系对抗的主战场之一。运用系统工程思想,聚焦未来5~10年战争形态及典型作战样式演变趋势,充分发挥装备、技术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临近空间作战运用的前沿探索,创新构建基于时间敏感目标的多域协同、快速灵巧的组合打击杀伤链,研究总结基于临近空间的多域联合作战体系,为我军提供信息和理论支撑。
  • 中国报道
    马雪梅, 郭康, 何漫, 张曦文
    中国航天. 2024, 0(12): 40-43.
  • 专题报道
    田心如, 蔡高强
    中国航天. 2024, 0(12): 14-22.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迅速发展,新型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的出现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监管挑战。美国作为最早实现RLV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在RLV发射再入许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监管体系。通过梳理美国商业RLV发射再入许可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分析该制度的许可主体及范围、许可流程和许可条件等主要内容,揭示该制度具有预先性、多主体协作性和灵活性等特征。我国目前正处于商业RLV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根据我国商业RLV发展现状并结合美国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加快制定相关许可法规,重视多方协作与反馈,优化许可流程,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合作动态、灵活高效的商业RLV发射再入许可制度,助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 专题报道
    中国航天. 2025, 0(2): 6-6.
  • 2024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专刊
    郭莎莎, 马玉伟, 张宁, 张亮, 汪芳虹
    中国航天. 2025, 0(1): 60-67.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全年共开展了43次商业火箭发射任务,发射频次和入轨卫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进程加快,可复用运载火箭、星间/星地超高速光网传输等多项技术取得新突破;新型卫星通信终端和商业模式初现,太空旅游商业化进程加速;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密集出台,产业基地加速布局,融资规模再创新高。从发射任务、技术创新、应用服务、政策规划、融资规模等多维视角回顾了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情况,并尝试提出了2025年商业航天发展重点与趋势。
  • 专题报道:太阳能电站技术进展研究
    李文清, 黄辉, 杨虎军, 孟庆尧
    中国航天. 2024, 0(9): 38-41.
    空间太阳能电站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其概念及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已获证实,但相比于现有空间任务,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工程规模更加庞大、涉及的技术面广且难度高,国内外尚未有实际工程应用。目前规划的大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展开尺寸可达千米级,质量可达万吨级,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航天运输系统设计是其中关键之一。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射需求分析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大尺寸、大吨位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初步提出适用的火箭技术方案和发展建议,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 瞰视界
    刘欢, 薛辉, 王晓光, 黄凌志
    中国航天. 2024, 0(9): 56-63.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超重-星舰”在产研模式、测试发射模式、船箭设计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其“超重-星舰”的超强能力、超低成本和超简保障改变了现有进出空间、全球投送和星际运输格局。通过研究博卡奇卡发射场布局特点及先进性,对比分析了我国航天发射场的不足。应建设集生产、总装、试验于一体的数字化发射中心,注重箭地一体化设计,减少地面设施设备复杂度,缩短测发流程,试图探索出一条面向重型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下一代发射场建设路径。
  • 航天传承
    黄小强, 张中阳
    中国航天. 2024, 0(9): 64-69.
    20世纪50年代中期,基于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党中央经过反复研究与讨论,最终作出了发展导弹的战略决策。由于在先发展飞机还是先发展导弹的争论中,形成和确立优先发展导弹的战略,贯彻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发展方针,我国的导弹事业很快地发展起来,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专题报道
    杜会森, 鲁弥弥, 王耀鼎
    中国航天. 2025, 0(2): 7-12.
    2025年1月,共和党人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开启了其时隔4年后的第二次总统任期。鉴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在太空领域“大刀阔斧”式的强力改革,对其第二次总统任期内的太空政策走向及对华太空战略研判尤为重要。通过梳理特朗普第一任期及竞选期间至就任初期的主要太空政策举措,从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途径4个方面对其未来太空政策走向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其党派属性、个人特质及第一任期内的对中国太空战略举措,从太空科技、军事、联盟、规则4个层面对中国战略提出初步研判。
  • 张凯, 李广佳, 章文龙, 杨捷, 张江华
    中国航天. 2024, 0(11): 68-76.
    太阳能无人机作为以太阳能为唯一能源的电动无人飞行器,以其临近空间和长航时的优势,在军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从太阳能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国内外太阳能无人机已有和潜在的应用方向展开了论述,并对太阳能无人机实现工程应用所面临的产品和产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问题解决途径建议,最后对未来太阳能无人机的规模化应用进行了畅想。
  • 刘强, 杨燕初, 蔡榕, 姜鲁华, 张航悦
    中国航天. 2024, 0(11): 49-58.
    高空科学气球具有飞行高度高、飞行状态平稳、研制成本较低、研制周期较短、飞行实施便捷的特点,是临近空间科学研究和新空间技术验证的良好平台。临近空间重载浮空飞行器是一种大载重高空科学气球,在介绍临近空间重载浮空飞行器系统设计、性能分析和飞行试验情况的基础上,基于临近空间重载浮空飞行能力,分析了重载浮空飞行器在临近空间环境探测和临近空间生物效应等领域的科学观测和研究,以及宽域飞行器、小天体采样返回舱和临近空间辐射基准传递定标体系等空间技术验证方面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重载浮空飞行器在临近空间科学观测实验和新空间技术验证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航天科技与创新教育
    张晓帆, 张英男, 刘聪
    中国航天. 2024, 0(10): 63-67.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中负责组织和实施航空航天科学研究的行政性科研机构,除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任务之外,NASA也将航天科普作为其核心使命之一,有着完整的目标和框架。中国航天科普整体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在组织管理、经费管控、活动筹划、传播推广及产业开发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加强科普内容宣传的基础上,如何将复杂、难理解的科学知识转化于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大众化为一体的知识体系,并让大众乐于主动学习,是我国科普事业研究探索的方向。
  • 2024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专刊
    葛平, 姜亦宸, 孙宇, 刘文钺, 张天馨, 邵艳利
    中国航天. 2025, 0(1): 28-38.
    2024年,全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亮点频现。我国“嫦娥”六号成功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将探月工程推向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主导的多项商业月球探测任务成功或部分成功实施,标志着商业航天正朝着多元化、多点开花的趋势发展。欧空局的“赫拉”(Hera)探测器顺利发射,接力两年前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旨在进一步验证小行星防御任务中撞击技术的有效性。此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欧罗巴快船”探测器也已启程,目标直指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彰显了人类探索地外生命迹象的不懈努力。日益深化的国际合作、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以及多款新型运载火箭的密集首飞,有望为未来的深空探测领域带来更多惊喜与变革。对2024年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近地小行星防御及天文观测等方面的进展与科学发现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国际相关政策规划及合作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深空探测的发展重点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 瞰视界
    龙雪丹, 杨开, 王林, 褚洪杰
    中国航天. 2025, 0(2): 61-69.
    美国 SpaceX 公司的“超重 - 星舰”第七次综合飞行试验(IFT-7)中,“超重”助推级成功回收,但二代“星舰”飞船级因推进剂泄漏突发意外解体。此次试验目标涵盖“星链”模拟器部署、发动机在轨重启等多个方面。详细梳理试飞过程,包括上升段、一级返回和二级飞行情况,分析故障原因为液氧 / 燃料泄漏;介绍了二代“星舰”在推进系统、热防护系统等方面的改进。同时指出,“星舰”解体碎片再入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美国具有较为完善的发射活动监管和响应机制,但也凸显二代“星舰”设计存在薄弱环节,短期内难以投入使用。
  • 航天系统与技术
    周遇仁, 杜正刚, 杨云飞, 戴政, 孙飞, 刘建
    中国航天. 2025, 0(2): 33-39.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的发展,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是商业航天公司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对应用于“朱雀”二号运载火箭的甲烷自生增压系统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以电磁阀和孔板组合的甲烷自生增压系统设计方案,完成了关键单机产品的研制,开展了甲烷自生增压性能的仿真分析,增压计算结果与动力系统试车试验结果和飞行结果一致性较好。飞行试验结果表明,甲烷自生增压系统设计合理,工作正常,能满足火箭飞行技术要求。
  •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 2024, 0(12): 68-68.
  • 专题报道
    赵运福, 邬仲勋, 程露, 吉翔
    中国航天. 2025, 0(2): 13-17.
    在各航天大国竞逐地月空间的背景下,美国国家科技委发布了《国家地月空间科技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了牵头及参与部门,阐述了未来5年的具体举措。在分析了该计划出台原因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了解读,最后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 王军, 贾永清, 林谢伟, 杜佳霖
    中国航天. 2024, 0(11): 43-48.
    以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平台结构为分析对象,梳理出结构系统具有“三低”和“三大”的特点,而结构设计难点主要体现在多重矛盾的综合优化设计方法上。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太阳能无人机结构系统面临的多学科结构总体布局综合优化设计、极低频密集模态气动弹性分析设计、结构多种局部优化设计、大尺度超薄壁复合材料结构件设计工艺一体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等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
  •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 2024, 0(9): 70-70.
  • 航天产业观察
    刘峰丽, 杜峰
    中国航天. 2024, 0(10): 46-51.
    从专利的视角重点针对运载火箭的推进系统进行分析,通过检索商业运载火箭液体推进系统的相关专利,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分解技术构成,剖析技术手段和功效的相关性,挖掘本领域主要申请人、技术来源及市场分布,并对重点技术专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有利于我国商业运载火箭液体推进系统发展的相关建议。
  • 博闻航天
    杨鸿鸣, 康位位, 汪芃希
    中国航天. 2024, 0(10): 57-62.
    为了应对强敌日益严峻的太空威胁与挑战,维护我国自由进出和利用太空的权利,保护太空资产安全,必须加强太空威慑力量建设,积极发展天地往返无人系统,构建太空威慑应战能力体系。通过对X-37B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及依托条件的研究,对我国发挥可重复使用空间飞行器的优势、推动形成空间作战应用能力提出思路和建议。
  • 专题报道: 国际空间法研究
    方瑞安, 张启盼
    中国航天. 2024, 0(10): 15-21.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深入探索和利用,空间碎片问题愈加突出。空间碎片不仅能够造成太空垃圾堆积和空间交通事故,对太空探索和利用带来极大威胁,还会对地球的大气层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由此,国际组织鼓励国家及非政府实体主动清除太空中的空间碎片。然而,目前的国际空间法并没有关于主动清除非本国空间碎片的详尽规则,因此无法探知此种行为在国际法上的合法性。结合《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分析碎片所属国分别在同意、未明确表示同意、不同意3种态度下,一国主动清除空间碎片是否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并探讨在碎片所属国不同意别国清除本国空间碎片时,清除国运用“紧急状态”解除行为不法性的条件,这将有助于明晰主动清除非本国空间碎片责任承担的前提。
  • 中国报道
    本刊编辑部
    中国航天. 2024, 0(12):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