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2-28
  

  • 全选
    |
    封面
  • 中国航天. 2023,(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报道:2022年全球航天活动回顾
  • 葛平, 张天馨, 康晓晰, 康焱, 席翔宇, 陈琦, 王帅
    中国航天. 2023,(2): 9-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全球深空探测领域取得蓬勃发展。“天问”一号任务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目标;“嫦娥石”的发现让人类对月球起源与演化的理解更进一步;美国“阿尔忒弥斯”1(Artemis-1)任务成功发射,开启重返月球之旅;“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完成全球首次近地天体撞击防御技术试验……人类探索深空的脚步从未停止,深空探测活动的疆域在不断扩大。本文对月球探测、行星探测、天文探测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等方面的任务进展与科学发现进行归纳,对国际相关政策规划开展分析,并阐述了深空探测领域未来的发展重点与趋势。
  • 孙亦丰, 缪逸珺
    中国航天. 2023,(2):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尽管俄乌冲突的爆发让世界航天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被排除在大量航天国际合作之外,不过载人航天活动仍然延续了近年来的活跃趋势,“国际空间站”任务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随着“阿尔忒弥斯”1(Artemis-1)任务圆满成功,美国载人航天的重心按计划逐步往月球偏移,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加剧了载人着陆系统的竞争,创企也纷纷加入新一轮月球经济大潮;多家私营企业投入商业低地轨道空间站研制工作,希望填补“国际空间站”退役后的空白。俄罗斯未来载人航天计划一如既往地面临着财政和技术上的大量困难,尽管其曾威胁提前终止“国际空间站”合作,但2022年还是为新舱段投入使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欧洲载人航天计划获得了更多资金,而印度、日本则依旧进展缓慢。
  • 樊伟, 王林, 龙雪丹, 杨开
    中国航天. 2023,(2):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复使用是航天运输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实现安全、可靠、快速、自由、低成本进出空间的有效途径。当前,垂直起降、重复使用方案渐趋成熟,“猎鹰”9火箭已经实现常态化的回收复用,“超重-星舰”或将借此实现全箭复用,美俄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主力火箭也都瞄准采用垂直起降方案实现重复使用。在航天飞机实现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方案突破和相关技术基础的积淀后,近年来轨道级和亚轨道级重复使用运载器持续取得进展,2022年X-37B和“追梦者”等轨道飞行器均有所突破,美国商业公司也在推进亚轨道级的研制。在组合动力方面,英国喷气发动机公司继续面向远期单级入轨开展“佩刀”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的研制,美国则重点关注超燃冲压发动机和涡轮基组合循环动力(TBCC)的技术方案验证。另外,伞降回收技术在整流罩回收和小型火箭一子级或发动机部段回收方面也在2022年取得一定进展。
  • 陈扶鼎
    中国航天. 2023,(2):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世界各主要军事力量继续追求高超声速能力。美空军AGM-183A成功试飞,多个高超声速武器型号取得进展,第一款高超声速武器可能在2023年部署。俄罗斯在战场上用实战将高超声速武器推上了世界舞台,并继续推动其高超声速武器的部署工作。朝鲜面对美韩挑衅,高调试射其高超声速武器。英澳通过AUKUS联盟与美国合作,希望能够获得高超声速能力。高超声速武器作为近几年的明星武器继续受到世界关注。
  • 王欣欣
    中国航天. 2023,(2):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世界防空反导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美、俄完善反导体系,大力推动装备建设和技术进步;美国发布了新版《导弹防御评估》(MDR)报告,表达了建立一体化、多层次防御体系的迫切需求;全年多次开展多军种演习;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将高超声速武器投入实战,加快多种反导系统研制、试验;印度、以色列等国积极开展防空反导系统能力升级工作,提高区域防御能力。
  • 蒋文梅, 宋泽滨
    中国航天. 2023,(2): 4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是中国航天的高燃之年、丰收之年、创新之年。这一年,航天发射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创造了许多新的航天纪录,中国人迈向太空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稳。2022年的航天发射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 刘洁, 陈凯, 谷巍
    中国航天. 2023,(2):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全球共进行了187次航天发射,发射航天器2516个(含1颗模拟卫星),双双打破了2021年创造的146次航天发射和1854个航天器的发射纪录,成为人类开展航天活动以来航天发射次数最多和航天器发射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标志着全球年度航天器发射数量首次超过2000个。2022年,全球成功发射179次,此外42个航天器因7次发射失败和1次部分失败未能入轨。我国共发射64次,涉及193个航天器,其中15个航天器因2次发射失败未能入轨。
  • 航天系统与技术
  • 刘哲, 汪晓霞, 吴正昊, 郭珍珍
    中国航天. 2023,(2): 6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忒弥斯”1任务于2022年8月29日实施,正式拉开了美国重返月球的序幕,这次飞行试验也是美国登月飞船“猎户座”(Orion)和“航天发射系统”(SLS)组合体的首秀。美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多种新型载人航天器,按照其发展规划,除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猎户座”载人飞船外,还有商业乘员发展计划(CCDev)中的多个载人飞船项目,包括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龙”(Dragon)飞船、波音公司的“星际航线”(Starliner)和蓝源公司的“新谢泼德”(New Shepard)等。美国的新型载人飞船较上一代载人航天器而言,具有返回质量大、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等特点,因此新飞船的回收着陆设计较以往不同,在回收着陆功能研制过程中开展大量的仿真、空投试验,其中空投试验具有不受外界约束的优点,保证了整个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工作的真实性,是最重要的试验形式之一。
  • 航天政策与管理
  • 商晓艳, 陈武辉, 杨雯萍
    中国航天. 2023,(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航天发展目新月异,我国迎来航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跨越发展关键期,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经步入了商业化进程。国有商业航天企业应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当前国有商业航天企业还面临着产业链商业化程度不足,以及人才活力、成本控制、创新效率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国有商业航天企业发展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更好地为推动我国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 空天瞭望
  • 中国航天. 2023,(2):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2月23日19时49分,我国首颗超百吉比特/秒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卫星搭乘“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随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星”26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采购和在轨运行管理,是我国首颗超百吉比特/秒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也是新一代满足卫星互联网及通信传输要求的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中星” 26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采用自主研发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预计定点于东经125°,配置Ka频段载荷,主要覆盖中国全境及周边区域。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三号B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采用“长征”三号A系列火箭统一构型设计思路,采用4000F整流罩。该状态火箭全长56.326m,全箭起飞质量约456t。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63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