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30
  

  • 全选
    |
    封面
  • 中国航天. 2023,(1):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专题报道:中国空间站系统技术研究
  • 张柏楠
    中国航天. 2023,(1):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10月31日,中国“天宫”空间站的“梦天”实验舱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并于11月3日成功转位形成三舱T字构型,经在轨测试完成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天宫”空间站是我国的太空实验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数字化和信息化是载人航天器长期运行管理的重要基础,航天医学实验是研究解决人类长期空间飞行的主要方法,而机械臂是航天器在轨服务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中国空间站在这些领域具有国际先进的设备和基础条件,将为解决人类长期空间生存和在轨服务等重大基础问题、为载人航天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柏林厚, 王为, 周昊澄, 商帅
    中国航天. 2023,(1): 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2022年11月初我国已经完成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建造,经历约1个月在轨测试,空间站工作正常稳定,后续将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连续运行10年以上。在空间站全寿命周期内将持续开展平台维护、航天员驻留,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载荷试验。
  • 吴大蔚, 刘朝霞, 董卫军, 管春磊
    中国航天. 2023,(1):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10月底至11月初,随着“梦天”实验舱的成功发射和对接转位以及“神舟”十四号乘组首次亮相“梦天”实验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载人航天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空间站是承载、展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实力的重要窗口,更是一个真正独特的研究平台,在空间站上科学实验研究新发现的可能性无穷无尽,有可能为地球上的生命作出更大的贡献,并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员。充分利用空间站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平台开展航天医学等科学研究,获取最大的科学回报,是我国空间站及载人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空间开展航天医学研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国自“神舟”六号任务以来,坚持不懈地充分利用各次飞行机会开展航天医学探索,持续积累了航天医学数据成果,探索了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研究路径。
  • 胡成威, 李大明, 王耀兵, 刘宾
    中国航天. 2023,(1): 2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站机械臂技术是航天领域一项技术耦合性强、系统集成度高、技术难度相当大的综合技术,是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在轨服务等领域的一项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站机械臂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面向宇航工程应用的大型空间机器人系统,在空间站系统中承担大型舱段转位与辅助对接,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舱外状态巡检、舱外设备安装及维修,以及载荷照料等重要任务。它涉及机械、电子、热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机、路径规划、感知与测量、自主智能、算法与软件,以及光学、材料、遥操作、人机交互、地面试验验证等多学科技术,系统复杂,新技术多,设计与验证难度大。
  • 范高洁, 柏林厚, 刘铭, 刘敏
    中国航天. 2023,(1):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在轨技术状态管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任务实施的成败。在任务实施前,地面确认各飞行器是否设置到任务实施前的状态,是否具备任务实施的条件,满足放行条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指令判断状态,及时发现状态偏离;任务结束后,也需要将飞行器状态设置为长期运行状态,避免设置不到位的情况,保障长期运行和后续任务顺利实施。
  • 刘欣, 周波, 李耀楠, 郝维宁
    中国航天. 2023,(1): 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站核心舱作为超大型的复杂航天器,由于其规模大、产品数量多、数据量大、信息交互复杂、长期在轨运行的特点,对信息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及自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数据管理分系统(以下简称“数管分系统”)是空间站信息系统的核心,实现整站及单舱系统级任务和信息管理功能。数据管理分系统通过三层总线网络实现对整舱信息的融合管理,利用标准化的软件分层架构提供软件通用性,采用并行调度实现多总线、多终端的信息交互,基于统一策略实现了飞行程序的常规管理和快速恢复。
  • 中国报道
  • 王国庆, 万彦辉, 赵越, 丁博晋, 袁维佳, 熊丹丹
    中国航天. 2023,(1): 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秉承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将信息化作为航天科技集团高质量发展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设一流企业集团管理体系、推进航天科技集团三高发展为落脚点,实施管理信息化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开启了航天科技集团数字化转型之路。
  • 航天政策与管理
  • 韩晓坤
    中国航天. 2023,(1):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培育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新时期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国有骨干企业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党的最重要会议和报告上第一次提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二十大则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航天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航天军工企业秉承航天报国的责任与理念,坚定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航天企业,抢占世界航天与军事科技的战略制高点,有效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建设世界航天强国,是肩头使命,更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 臧雪静, 刘昊林, 王庆国, 徐卫卫
    中国航天. 2023,(1):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美国高度重视国防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新版《国家安全战略》重点强调国防工业基础对实现国防目标的重要性。美国防部认为当前国防工业基础尚未达到“与大国竞争相匹配”的安全程度,尚不能满足爆发大规模战争的需求。美国持续强化国防工业基础评估,“举全国之力”加强国防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我国对此应高度重视,持续完善供应链风险识别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突发情况能力应对,引导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国防项目,进一步提升国防工业基础供给能力,强化国防工业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 航天产业观察
  • 蔡润南
    中国航天. 2023,(1):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规律开展的航天活动,包括航天器制造、发射服务、测控服务、卫星运营、卫星应用等,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国内商业航天企业不断涌现,航天市场竞争态势逐步形成。本文主要分析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商业航天发展的趋势及有益经验,并提出政策建议。
  • 殷岳, 王强
    中国航天. 2023,(1): 6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航天系统工程规模庞大、运作复杂、耗资巨大、风险集中,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航天活动事件的发生,航天保险对航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如今,航天保险已经成为化解航天项目风险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航天保险由于产生时间短,保险标的较少,保险合同与货运险、财产险等常规险种相比,特点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为中国航天提供保险保障,全方位保障卫星用户单位利益,有必要对航天保险期限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就如何合理确定航天保险期限提出笔者的一点思考。
  • 瞰视界
  • 王林, 石云峰
    中国航天. 2023,(1):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2月24日爆发的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是一场核威慑背景下、俄罗斯混合战争理论主导的有限常规局部战争。战前及战事全程,俄罗斯通过不同“用核”方式,围绕战局控制与战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实施了多轮核威慑。面对俄罗斯的强硬核威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核力量运用相对克制转向频繁释放核信号,与俄罗斯开展了核威慑认知对抗。同时,俄罗斯、白俄罗斯、美西方与乌克兰等各方以叙事主导开展多轮核威慑认知博弈。
  • 空天瞭望
  • 中国航天. 2023,(1):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12月29日12时4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随后将“试验”十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运载火箭2022年发射任务获得满堂红,54战,54捷!“试验”十号02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58次发射。
  • 中国航天. 2023,(1): 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1月13日15时00分,“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随后将“遥感”三十七号卫星和2颗搭载小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二号D火箭具备发射不同轨道要求的单星、多星的能力,对应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1.3t,具有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短周期发射等特点。“遥感”三十七号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本次发射任务还搭载发射2颗小卫星,分别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试验”二十二号A星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试验”二十二号B星,前者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后者主要用于雾霾探测,水污染监测、农作物生长监测和国土资源普查等领域。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61次发射。